第1275章 託兒所
在鄉下的生活比不得城市裡便利繁華,隻是用心去看也頗有野趣。
天冷不好上山下河,秦小妹就帶著四個小年輕在村子裡亂竄。
不是想要素材?走進基層,老百姓的身邊都是故事。
本來林立業是不感興趣的,可走著走著,眼看著社員們的生活因為一塊小小的不起眼兒的素白豆腐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他也漸漸來了興趣。
早在改革開放前,人民公社時代,大溪溝村在李祖富隊長的領導下便是這周圍十數個大隊裡生活最好的。
李祖富思想先進,他抓生產卻不隻抓生產;看重思想教育但從不生搬硬套。
做出的種種決定在當時看來或許多此一舉,難以理解,可時間會驗證一切,最終為他帶來榮譽與尊重。
試想一下,在旁的社員苦哈哈掙工分,連飯都吃不飽的時候,大溪溝村的社員已經因為狠抓副業有成效,吃上胖頭魚了,大傢夥兒能不服他嘛?
其實一開始工房隻招女工這消息一貼出來,社員們也鬧過一陣。
尤其是男同志們,非說李隊長剝奪了他們的勞動權利,吵著罷工,硬是糾集了十幾個社員幾天不下地,就躺在家裡靜默示威。
就算這樣也沒有說服李祖富改變主意,他始終堅定的將為數不多的工作機會讓給更需要的弱勢群體。
沒辦法,嘴上嚷嚷著婦女能頂半邊天,可事實上女同志日子就是難過些,不管是在婚姻家庭中;還是在工作崗位上,處處都不佔優勢。
李祖富自己也是娘生的,膝下兒女雙全,他重視女性,不僅重視她們的生育、勞動價值,也重視她們的苦難與身不由己。
當擁有權利後,李祖富第一時間便給大溪溝村的婦女聯合會活動室盤了兩個大炕,改為婦女兒童收容所。
不管是嫁到本村的,還是從本村嫁出去的女同志,李祖富承諾,隻要遇到困難需要幫助,隻要回到大溪溝村的土地上,這裡就有她們的容身之處。
作為舊時代的犧牲品,曾經是童養媳的春草因此受益,有工作、有房住,不再寄人籬下,看人臉色。
離婚以後不被娘家接納的秀珍也因此受益,帶著孩子的她多麼幸運能擁有一處棲身之所,遮風避雨。
正因為擁有遠超時代的眼界,在李祖富的領導下,社員們的不懈努力下,大溪溝村如今已是所有人的驕傲。
秦小妹帶四個小年輕走進婦聯辦公室時,映入眼簾的場景驚呆了所有人。
林立業還以為自己眼花了,跑出去又看了一眼門牆上朱紅的大字,「這是婦聯?不是託兒所?」
不怪他大驚小怪,實在這辦公室早沒了辦公室的樣子。
桌椅闆凳全被挪的不知所蹤,地面上鋪著草席子,草席子上又鋪了稻草,稻草上頭是一張張拼接在一起的床單、棉被,打眼一看像放大的百納衣。
棉被之上坐滿了孩子,大大小小,竟然有三十個之多,一開門那場面,屬實壯觀。
大約早知道今天有外人會來,一個稍大一些,估摸著十二三歲的孩子主動回應林立業的話:「這裡是婦聯,如果有事情需要找婦聯的同志,我可以幫忙去喊。」
寬敞的辦公室裡孩子很多,卻沒有難聞的味道,也不嘈雜,小姑娘的聲音脆生生的,十分清晰。
大約也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吧,沒見有誰哭著喊著要爹要娘;也沒見有誰撒潑打滾要吃要喝,都很安靜自己玩兒自己的。
馬月注意到孩子們玩兒的是幾根編好的細細的草繩,還有一把已經被盤的發亮的竹子劈成的小棍兒。
「他們都是村裡社員的娃娃。」秦小妹解釋道。
這些孩子因家中父母事情太多,無暇顧及而被放在這裡,由稍大一些的孩子幫忙看顧著。
省的再出現被狼叼走或是被人販子拐走的悲劇。
「以前隻是種地還好,現在除了種地大家還得做豆腐,古法制豆腐工序複雜,人手逐漸就不夠用了。
我們村兒曾經出現過父母把孩子一個人留在家裡,結果被人拐走的情況,為了杜絕隱患,隊長就把婦聯辦公室拆了。」
那被人拐走的孩子就是梁凱。
為了救他,差點兒搭上秦小妹不說,一村子的人都擔驚受怕,李祖富會有此顧慮也是正常的。
至於為什麼又是拆婦聯辦公室······,總不能拆大隊部吧?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時不察叫壞分子鑽了空子不是不能原諒,主要還得看事情發生之後有無補救的態度與增強防護措施。
這一點李祖富就做的很好。
大溪溝村從不在同一個坑裡跌倒兩次。
馬月等人大受震撼。
託兒所他們不是沒見過,公社裡每個廠子都有,工人們隻需把孩子往裡一扔,裡頭自有工會安排的人照看,一點兒不用操心。
可這不是公社,這裡的孩子也不是工人子弟,李祖富是隊長,又不是保育員,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這難題他完全可以不管,任憑社員自己去煩惱。
要麼留人手照看小孩,少掙錢;要麼擔著風險把孩子一個人丟在家裡,擔驚受怕。
選擇哪一個,出了事獲了利,都與李祖富無關。
權力是把雙刃劍,手握權力確實便利,可也要承擔更多的責任與風險。
李祖富是一個善於經營名聲的人,他本來應該隻專註於有利於自己的事情才對。
可是他沒有。
之前隻覺得李隊長心胸寬闊,為人豁達,見過眼前這託兒所的壯觀後,四人對他的看法又變了。
從託兒所出來,林立業都不想走了,他剛學會翻花繩,還不熟練呢,正是上頭的時候。
怕他說些胡言亂語帶壞小孩子,秦小妹硬是把人拉走了。
豆腐房和粉條房裡隻有女工,為了方便生活,和婦聯辦公室挨得很近。
秦小妹領四人去參觀兩個工坊,正好秀珍和春草忙活一早上才送走豆腐車,正準備回去休息,見狀馬月主動提出想要採訪她們。
參觀過託兒所後,三個小記者便對大溪溝村,對李祖富這個大隊長起了深厚的興趣。
他們希望可以看到、聽到李隊長的更多決策,撰寫成稿,發表在報上,供更多人學習參考。
說不定其中的哪一條就能派上大用場,誰知道呢。

